引进来 走出去 永川制造初露锋芒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永川高新区2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70余件高新产品集体亮相,收到了良好效果。
可在上世纪80年代,永川工业的起步阶段,还是以发展传统的煤炭、钢铁、建材、化工产业为主,智能制造在永川一片空白。短短几十年,永川就形成了以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为代表的五大产业集群,并且随着埃马克、利勃海尔、德根、SW等高端机床顶级制造商相继入驻,其智能装备产业初具规模。
“这种转型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相关负责人表示,永川“智造”已成为全区的一张靓丽名片,部分产品开始走出中国,走向海外。
区位、政策成永川发展的底气
记者获悉,从2017年开始,就不断有世界机床巨头落户永川的消息传来。到今年,永川的制造产业集群已经颇具规模,其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更是发展迅速。
谁都知道高端产业好,但是想让优质的企业来落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何众多项目纷纷青睐永川?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与永川自身发展底气息息相关。
政策优惠。2017年11月25日,永川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从物流、融资、税赋、人才等12个方面出台具体支持措施,为机床企业发展全面保驾护航。
区位优势明显。永川地理位置优越,东连江津区、璧山区,西接荣昌区、大足区,北界铜梁区,南临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四川泸州市泸县,是成渝经济区的节点城市、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板块。除此之外,永川地势开阔,交通更是便利。区内不仅拥有高铁,还有20余条高速公路。企业在布局工厂时,交通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永川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衔接重庆、成都两个大城市的地理位置,为其招商引资添色不少。
依托优秀自身条件,永川制造以蓬勃的生命力飞速发展。据了解,2017年,智能装备产业实现规上产值89亿元,增长69.8%。2018年一季度,永川数控机床整机销量254台,同比增长31%,占重庆市机床销售总量的41%。
引进来:国际国内高端数控企业集聚
威诺克是永川引进的第一家数控机床整机生产企业。 威诺克入驻永川之时,正是永川发力智能制造之始。
2014年,永川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千亿台阶。但传统产业占比过重,结构亟待调整。永川选择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助力本地制造业升级,成了永川智能制造迅速发展的“密码”之一。
目前,永川智能制造领域已签约引进和培育广州数控、云南台正机床联盟体、德国埃马克、德国利勃海尔等多家企业,打造“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园”。产业园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目前已引进入驻了德国利勃海尔齿轮加工机床及自动化、德国埃马克机床、德国SW机床、德国德根机械等德国高端数控机床企业4家;台正国产数控机床联盟企业24家。其中,进驻了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数控等2家数控系统及公共技术研发、检测平台。
产业园将打造成集高端数控机床整机、关键零部件、数控系统、公共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成为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能应用“三位一体”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走出去:“永川造”出口国外
永川“智造”已成为永川的一张靓丽名片,部分产品开始走出中国,走向国外了。
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20套“永川造”智能机床于5月29日发往越南,这是“永川造”智能机床首次出口海外。今年内,永川还有多批智能机床将出口意大利、越南等国。
此次出口海外的是威诺克公司自主研制的交换工作台动柱立式加工中心,这套设备已取得6项专利。该设备用于机械类中小零部件加工,为国内首创立柱移动结构,机床占地面积仅为传统机床的1/2,效率比传统机床提高2倍以上,节省一半以上的人力,综合效益提高2倍以上。同时,该设备可以适配工业机器人组成无人智能化生产线,从而实现减少人员、方便管理、降低用工成本的经济效益。
不仅这些,威诺克公司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五十余人技术团队,公司拥有五个系列、六十多种高效率智能化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设备。五大系列专利设备均属于行业首创,其中:双Y轴汽车发动机缸盖(体)智能化生产线属于全球首创。现已拥有专利技术五十余项。
近日,重庆永川宇航智造技术研究院签订合同,生产200台桌面3D打印机出口至卢森堡。
永川宇航智造技术研究院是一家从事3D打印机研发与生产的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桌面3D打印机备受欢迎。桌面3D打印机采用了多项航天技术,具有打印精度高、成型质量好、设备安全可靠、人机交互友好、操作方便等特点,兼具科技含量与工业美感。除此之外,这个产品技术含量也很高,已申请专利15项,其中7项已经授权;该设备还通过欧盟CE认证和ROSH认证,具备出口欧盟的资质。
永川宇航智造技术研究院是依托北京卫星制造厂在航天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永川搭建的航天特色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研究院现有院士1人、教授和技术专家25人,开展桌面3D打印机、金属3D打印服务、PLA耗材等三个项目。为扩大产能,研究院还将建设增材智造(3D打印)及智能装备制造基地。